
中國/新疆
國際大巴札
建築群落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國際大巴紮遵循伊斯蘭建築風格,以傳統磨磚對縫與現代飾面工藝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作舞臺佈景式的建築語言堆砌,體現空間和光影的變化,在涵蓋了現代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其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對中亞及中東地區的輻射極具親和力。大巴紮入選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民俗風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巴紮,經營當地民族服裝、手工地毯、工藝品等。
(考察團)為配合政府政策,大陸散客組團尚未開放前,若有整團文化交流之需求,可參考此行程內容及售價。
建築群落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國際大巴紮遵循伊斯蘭建築風格,以傳統磨磚對縫與現代飾面工藝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作舞臺佈景式的建築語言堆砌,體現空間和光影的變化,在涵蓋了現代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其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對中亞及中東地區的輻射極具親和力。大巴紮入選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民俗風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巴紮,經營當地民族服裝、手工地毯、工藝品等。
新疆古生態園坐落於烏魯木齊市的鯉魚山公園內,屬於園中園,園內收集保護了矽化木、普氏野馬、汗血寶馬等大量珍貴古生態資源。細品新疆古生態園厚重的文化韻味。
村寨方圓72平方公里,有二十餘户人家,是中國西部地域面積最大的村莊之一。屬瓊庫勒牧場,是一處羅布人居住的世外桃源,寨區涵蓋塔克拉瑪干沙漠、遊移湖泊、塔里木河、原始胡楊林、草原和羅布人。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作是「死亡之海」,位於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塔克拉瑪干腹地被評為中國五個最美的沙漠之一。
蘇巴什古城實際叫“蘇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傳說,城裡有條河穿流而過這條河就是《西遊記》裡“子母河”。傳說這裡就是有名的女兒國。蘇巴什古城傍山而建,面積約五千平方米。雖歷盡滄桑,但舊城堡的牆垛、台墩、烽火臺、遼望孔仍依稀可辯。
庫車王府全稱為「庫車世襲回部親王府」,是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為表彰當地維吾爾族首領鄂對協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功績,專門派遣內地漢族工匠建造而成的王府。現存王府為2004年根據達吾提·買合蘇提的回憶重建的,重建後的「庫車王府」佔地4萬平方公尺,遊覽區主要有王府展區、龜茲博物館展區、古城牆等展區等。
位於玉泉河公園南端,人民西路北側,占地4662平方米。 六七米高、十多米寬的圓形大棚下,近300家新疆南北、全國各地美味小吃在大棚內兩側一字排開。每天晚上9時許,門口“和田夜市”的標誌燈亮起,本地居民、外地遊客蜂擁而至,深夜不絕。
這座規模宏大的伊斯蘭教建築物始建於1442年,後另經重修擴建,始具今貌。艾提尕爾,意為節日禮拜場所。大寺規制嚴整雄偉,磚砌方形拱壽門的大門樓高達12米,邊廓環以15個穹形壁窿形樓。為中國最大的清真寺。面積1.6平方公里,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喀什重要的宗教地,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
布倫庫勒湖也稱白沙湖或布倫口湖,原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西部木吉河與康西瓦河匯口處附近的一座山區吞吐淡水湖。 湖面海拔約3300米,水域面積3.5平方千米。
卡拉庫里湖位於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山腳下,距離喀什191公里,中巴公路從湖畔經過。卡拉庫里意為「黑海」,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水面映襯著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皚皚,山水同色,景色十分迷人。
新疆喀什老城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開城儀式,會有主持人介紹喀什古城,樂手吹響號角,介紹喀什人文歷史的重要人物—包括歷史上的香妃、出使西域的張騫等等。儀式很簡短,但能體現出喀什的歷史人文,非常值得一看。
溫宿大峽谷是中國西部最美的丹霞地質奇景、中國最大的岩鹽喀斯特地質勝景。溫宿大峽谷有中國罕見的遠古岩鹽地質絕景、中國西部奇特的雅丹地質怪景、中國獨有的巨型巖溶蝕地質秘境,堪稱新疆「活的地質演變史博物館」。進入景區,猶如進入了一片精美雄渾的自然畫廊。峽谷中山壁岩層分佈清晰,受擠壓形成的褶皺,彎曲的線條十分清晰,斷裂的岩石夾在山壁岩層中,在歷經億萬年的風雨侵蝕後,形成了絕壁高聳、奇峰兀立、形態各異、嶙峋怪異、色彩濃烈、千姿百態、五彩紛呈的奇特景觀。大峽谷西北可以觀望到著名雪峰托木爾峰,向西可達溫宿神木園,東鄰著名的夏特故道以及龜茲文化旅遊區,南鄰塔克拉瑪干沙漠。
克孜爾千佛洞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中國佛教石窟,1961年,克孜爾石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2014年,克孜爾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約建於西元3世紀,止於西元8~9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古代關隘,位於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扼孔雀河上遊長達14公里的陡峭峽穀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險要衝,古代「絲綢之路」中道的咽喉,晉代在此設關,因其險固,故稱鐵門關,列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