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竹
新竹城隍廟
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成形,當時有《庶民味覺的殿堂》之稱,時至今日,這裡仍然是新竹小吃的大本營,範圍涵蓋了城隍廟和法蓮寺前方的廣場,與廣場外圍的東門街、中山路一帶,約50家攤子搭棚架瓦,把古蹟級的城隍廟團團圍住,形成一個熱鬧的商區,其中不乏三代相傳的知名老攤。除了米粉、貢丸、肉圓三大新竹傳統小吃齊聚是新竹人吃三餐飽肚、遊客品嘗新竹美味的必到之地。
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成形,當時有《庶民味覺的殿堂》之稱,時至今日,這裡仍然是新竹小吃的大本營,範圍涵蓋了城隍廟和法蓮寺前方的廣場,與廣場外圍的東門街、中山路一帶,約50家攤子搭棚架瓦,把古蹟級的城隍廟團團圍住,形成一個熱鬧的商區,其中不乏三代相傳的知名老攤。除了米粉、貢丸、肉圓三大新竹傳統小吃齊聚是新竹人吃三餐飽肚、遊客品嘗新竹美味的必到之地。
長約130,78公尺,二號隧道長約67,48公尺,寬度近8公尺,兩座隧道相距約50公尺,一長一短,所以有《子母隧道》之稱。沿著步道往隧道走去,濃密的樹林交錯在隧道口,彷彿進入了宮崎駿神隱少女的電影場景,已成為IG上熱門的打卡點。
昔日因「大湖口火車碼頭」鐵路的開發而繁榮,以三元宮為中心,包含街頭、橫街與新街3條街,由舊車站原址上建造的天主堂至街底縣定古蹟三元宮全長約300公尺,寬約10公尺的街道,房舍全部以紅磚為建材,牌樓立面屬於羅馬巴洛克建築,架構採閩南式,兩側為長條形店舖住宅,街道上除了當地居住的人家,也有老診所、文史工作室、咖啡廳、餐廳,特有的懷舊與藝術氛圍,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造訪遊歷。
以辦年貨聞名全臺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西元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走進迪化街彷若走進歷史的長廊,許多商家樣貌都保有「大正時期」的巴洛克式裝飾建築。自清末一路演變,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